圖片來源: http://ppt.cc/h1x2
生活在台灣的我們,奉行著許多傳統年節習俗,農曆新年更是全家團圓的重要日子,每到過年期間,都流傳著傳統年節習俗,爸比媽咪除了忙著大掃除、辦年貨外,不妨帶著小朋友們一起認識傳統年節習俗背後有趣的故事與意涵吧!
傳統年節習俗一、送神:
1.日期:農曆十二月廿四日
2.典故由來:
(1)由來:這天為送地界眾神,準備的祭品較豐富,有茶果牲禮,後來風俗轉為恭送「灶君」返為天庭,這一天一早人們準備甜點將司管人間的灶神送回天上,向玉皇大帝報告各家各戶的善惡,等到初四才迎接回來。
(2)「送神早,接神遲」:為能多放幾天沒「神」監管的日子,通常「送神早,接神遲」,此為好讓「灶君」能在天庭放假時間增長一些,並也希望駐在家裡的神在天庭時,能多說幾句好話,所以都用甜料(以麥芽糖、湯圓甜為祭品)「吃甜甜,說好話」來祭拜。
(3)祭拜時,並在神像兩旁貼上「好話傳上天,壞話丟一邊」。
(4) 「廿四送神,廿五挽面,廿六拂塵」:送神後準備過年,於廿六日就舉行大掃除,俗稱「拂塵」,將家內刷洗一新,意味著除去舊年的一切晦氣。
傳統年節習俗二、蒸年糕(吹粿):
1.日期:農曆十二月廿五日、廿六日
2.典故由來:農村社會時,每年於農曆十二月廿五日、廿六日,會開始製作炊製蒸年糕,傳統口味有甜的、鹹的,總的有以下幾種:
(1) 甜年糕(甜粿):由糯米製作而成,因為吃年糕有「年年高」、「步步高升」的含義,傳統都添加砂糖而不用白糖,台灣習俗有「吃甜甜,好過年」。
(2) 蘿蔔糕(菜頭粿):利用時令最盛產的蔬菜,好吃又符合經濟效益製作,為利用台灣的在來米和蘿蔔一起蒸熟而成,台灣習俗有「菜頭粿,好彩頭」。
(3) 發糕(發粿):因形狀像一朵花,發的像蛋糕一樣,發糕有「發財」的意思,因此有「發粿發財」一說。
(4) 芋頭糕 (芋仔粿、包仔粿):用芋頭加糯米做成的糕點,具有「護(芋)護(芋)孫」的意思,而包仔粿則有「鹹的包金,甜的包銀」的吉祥意義,它也是糯米的製品。
傳統年節習俗三、辦年貨:
以往農業社會常常都是初五以後才開張營業,所以要儲存較多的食物,大過年的時候才不會食物匱乏;一般在農曆臘月二十四日送神以後,因年關已近,家家戶戶都十分忙碌,不論有錢沒錢,都要採辦一些過年時的食品或過年時要用的物品;另應景東西如春聯、糖果、乾果等,而水仙花、橘子等吉祥物也不能缺少。
傳統年節習俗四、年夜飯(圍爐):
1.拜天公:於除夕當天早上每戶皆會備好鮮花、素果,祭拜玉皇大帝,感謝天公之一年庇佑,並祈禱新的一年順利、平安。
2.辭歲:於除夕午後,各家會準備牲禮、菜碗、粿類祭祀祖先和神明,通常對除夕當天下午祭祀祖先的儀式,稱做「辭年」或「辭歲」,為民間大祭,有宗祠的要開宗祠,祭祀前須將門聯、門神、桃符更換一新,並點上大紅色蠟燭,全家按長幼順序拈香,感謝神明和祖先一年來的庇佑,並求來年多福與庇佑。
供品之中會準備一些吉祥如意意涵菜餚,如下所示:
(1) 發粿和年糕:年年高、步步高,事業發達。
(2)春飯:於祭拜的飯上插春花,稱為「春飯」,春和「剩」諧音,表示「富裕有餘」。
(3)長年菜:為期望有長壽之吉祥意義。
傳統年節習俗五、貼春聯:
1.時間:除夕(農曆年的最後一天)
2.典故由來:除夕春聯為新年非常應景之必備物品,相傳由桃符演變而來,古時為用桃木板在上面畫上門神的圖案,後來演變用紙畫門神張貼,並衍生出貼上吉祥圖案的年畫,後又衍生變化出文字字詞對聯形式的春聯。
3.春聯分類:春聯為結合文學與書法的民間藝術,家家戶戶在門楣上貼各種適合自家的春聯,從春聯可以看出主人是經商、務農或書香門第等,如大家常用的春聯可分為:
(1)長型春聯:
「天增歲月人增壽,春滿乾坤福滿門」
「一元復始,萬象更新」
「三羊開泰,五福臨門」
「門對千竿竹,家藏萬卷書」
「忠厚傳家久,詩書繼世長」
「春風春雨春常在,宜室宜家宜放懷」
(2)小型春聯:紅紙條寫著吉祥話,貼在家裡不同位置,內容各異且不同。
神桌 --「春」、「福」
大門 --「大家恭喜」、「恭喜發財」、「招財進寶」
米缸 --「滿」、「五穀豐收」
廚房 --「山珍海味」
豬圈雞舍 --「六畜興旺」
商店 --「招財進寶」、「財源廣進」
傳統年節習俗六、年夜飯-圍爐:
1.時間:除夕(農曆年的最後一天)
2.典故由來:古時候人們席地而坐,圍著爐子吃飯,有桌子之後,就將爐子放在桌下,不忘傳統圍爐的習俗,並在爐的四週攤舖制錢,象徵財旺。
3.吉祥菜:於圍爐的時後,會於飯菜中準備一些象徵吉祥的菜餚,讓全家一起享用討個吉利。如以下:
(1) 蘿蔔&長年菜:菜頭取意好彩頭,長年菜取意長壽。
(2) 魚圓、肉圓和蝦圓:取三元及第之意。
(3) 魚:魚取年年有餘之意,吃的時候越慢越好,取意長久,菜中唯獨魚不能吃完,要留下才有剩餘。
傳統年節習俗七、壓歲錢:
1.時間:除夕夜圍爐之後
2.典故由來:為大家於過年圍爐之後,由長輩分壓歲錢,將爐週所攤的制錢或另用紅線穿的銅錢一百個 ( 取其長命百歲 ) 作為壓歲錢,後改為以紅紙袋包著現鈔,俗稱「紅包」。
傳統年節習俗八、守歲:
1.時間:除夕夜圍爐之後
2.典故由來:此習俗為取「守長壽歲」之意,於長輩分過壓歲錢後,家人們圍坐爐邊談話歡樂,稱做守歲。一般民間認為守歲,可為父母添壽,替父母守住長壽,並祈求閤家來年平安,為孝道的表現,而守歲到午夜十二時後,大家會習慣放鞭炮迎接新年。
傳統年節習俗九、祭祖與拜年:
1.日期:正月初一
2.典故由來:
(1)年初一會以紅棗、糖冬瓜、花生糖及生果等祭拜祖先神位,全家人聚在一起燒香祭拜及燒衣。
(2)祭祖完畢後,會開始拜年的活動,如晚輩向長輩或親友間互相拜年,拱手互相恭賀,且有親友到訪拜年時,須笑面迎人,說些吉利的話語。
傳統年節習俗十、回娘家:
1.日期:正月初二
2.典故由來:
(1)初二為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時侯,而初一是不可返家的,而要初二返家,皆因相傳年初一回娘家,會令娘家變得窮,所以大家就要年初二才返了。
(2)台灣稱為「作客」、「返外家(娘家)」,「返外家」也不得空手,多半要準備一些禮物,稱為「伴手」或「等路」,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。
(3)而回娘家的女兒,如娘家兄弟有子女的,也要贈送紅包。
(4)而嫁出女兒所帶回的外孫,則由外家贈送雞腿,或用紅絨繩繫古錢,掛在外孫的頸上,稱為「結衫帶」,這些古俗也早已被紅包所取代。
傳統年節習俗十一、接神:
1.日期:正月初四
2.典故由來:
(1)接神的時間須於初四下午的時間接神,所謂「送神早,接神遲」,需準備供品與焚香點燭燒金衣接神。
(2)供品方面,三牲、水果、酒菜要齊備,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,金衣方面,「神馬」、「甲馬」及「天兵」。
傳統年節習俗十二、開市大吉(初五隔開)
1.日期:正月初五
2.典故由來:年初五俗稱「初五隔開」。
(1)這一天可將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,而一些過年的禁忌,如洗頭、倒垃圾及掃地等都可以解封,過回平時一樣的日子了。
(2)而做生意的人可拜神開舖,大派開工利事給員工,以求大家工作順利。
這12個傳統年節習俗涵義都值得讓小朋友好好認識學習,畢竟在台灣,農曆春節往往是所有節慶中最慎重的,透過這樣的文化傳承,才能讓這些快被遺忘的台灣的傳統年節習俗繼續傳承至下一代唷。
每到逢年過節總是在煩惱要帶什麼伴手禮嗎?
快來看元祖針對春節期間推出的限定禮盒
資料來源:網路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