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節習俗
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wanshengwang.org/upload/2012-06/12062308465937.jpg

端午節習俗 起源

皇曆五月五日端午節,是夏季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。一般傳統的說法,都認為端午節源自于紀念屈原的活動。然而,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,歷史卻比屈原的傳說還要悠久。有學者據此推測,端午節或許另有起源。其中一種說法是:端午節源於對惡日的禁忌。

端午時值皇曆五月,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,俗稱惡月。在這期間的一切行事,也以安息靜養為原則。同時,五月也有許多的禁忌,如五月蓋屋,令人頭禿的俗諺,甚至有不舉五月子的諺語。《史記》孟嘗君列傳就記載,孟嘗君生於五月五日,他的父親田嬰打算把他丟棄。因為田嬰相信:五月子者,長與戶齊,將不利其父母。這個惡日的忌,深植民心。

端午節習俗 傳說
迄今為止,影響最廣、大家最熟的端午節習俗傳說就是紀念屈原。在民俗文化領域,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習俗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。

據說屈原投江後,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,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。漁夫們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。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粽子、雞蛋等食物,撲通的往江裡面丟,說是讓魚蝦吃了,就不會去咬屈原屍身。老人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,說是要藥暈了蛟龍,使它不能傷害屈原

過不了多久,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,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。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,抽了筋,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、脖子上,又用雄黃酒抹七竅,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。

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。從此以後,每年到了五月五日,人們都要劃龍舟、吃粽子、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。

 

端午節習俗 插菖蒲

有些地區,則在端午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,這固然是因為蒲艾有袪毒的功用。不過,關於這項端午節習俗的起源,民間則有一種說法。

唐僖宗年間,黃巢領兵造反,所到之處,殺人百萬,血流成河。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,就急急忙忙的逃難。

這一年五月,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,兵臨鄧州城下,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,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,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,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,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。黃巢感到很奇怪,就下馬問道:大嫂,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裡去?那婦人回答: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,不日就要攻進鄧州。城裡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,我們這些老老小小,不如早些逃命

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:你為什麼手牽小的,卻懷抱大的呢?那婦人就說:懷裡抱的,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。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。萬一情況危急時,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,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

黃巢聽了,深受感動,就對那婦人說:大嫂,好快快回去,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,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。

婦人聽了,將信將疑,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,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。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,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,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上菖蒲艾草。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,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,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。為了紀念這件事,此後每到端午節,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、艾草,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。

 

看完端午節習俗是不是對於我們的傳統習俗又了解一些了呢?我們傳統節日除了人文的紀念外都有其他的涵義,像是老人家就是以端午節來確認夏天正式到來,像小編外婆都是到端午節後才會把厚棉被、冬衣收起來,有時候古人的智慧真的會讓我們自嘆不如~

 

端午節包粽子很麻煩嗎~沒關係,快來看端午節最好吃的粽子,大人小孩都愛吃喔>>

資料來源:網路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元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